【經濟日報】產業扶貧需“工于細”“成于實”
發布時間:2017-07-06 作者:辛安
“工于細”,就是調研細、論證細、機制細、配套細;“成于實”,就是心意實、產業實、政策實、作風實。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普惠,成敗之處在“細”與“實”
脫貧攻堅越往后難度越大,越要壓實責任、精準施策、過細工作。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再次強調,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是硬仗中的硬仗,必須給予更加集中的支持,采取更加有效的舉措,開展更加有力的工作。
當前,脫貧攻堅已進入決勝階段,許多地方都把產業扶貧作為重要抓手大力推進。在這一過程中,如何解決好精準、普惠、“拔窮根”“三大難”,更快啃下“硬骨頭”,迫切需要更多的實踐探索和經驗總結,這方面貴州省丹寨縣的實踐,頗具借鑒意義。貴州省丹寨縣的丹寨萬達旅游小鎮、貴州萬達職業技術學院正式啟動運營,標志著全國首創的“企業包縣、整體脫貧”的社會扶貧新模式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形成了長期、中期、短期兼顧的扶貧格局,向著“小康之約”一步一步扎實邁進。透過這一政企合作的扶貧新模式,可以總結出解決“三大難”的一些有效方法。
第一,精準。精準扶貧的關鍵是因地制宜,做在“點兒”上,把當地資源稟賦有效轉化為群眾脫貧載體。丹寨縣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獨特的生態和氣候優勢,少數民族聚居的獨特背景又使其具有厚重的民族文化積淀。于是,政府和企業把“點兒”定位在旅游業上,以此實現“造血式”扶貧。據了解,以萬達旅游小鎮為“引爆點”,加上當地政府著力打造的“品牌帶產業、企業帶基地、合作社帶貧困戶”的“三帶”模式,直接、間接創造6000多個就業崗位,帶動數十個地方產業加快發展。
第二,普惠。產業扶貧再精準,也會有“陽光照不到”的人群。在不少地方,按人均收入算已經脫貧,但貧困戶絕對數減少的比例卻不大。要真正做到“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實現普惠意義重大。為此,與丹寨縣合作的萬達集團投入5億元建立扶貧產業基金,每年將基金收益的5000萬元作為分紅直接撥付到貧困戶和特殊貧困人群,有效消除了“貧困死角”。同時,當地領導干部責任包干、結對幫扶,在確保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有保障的基礎上,幫助其發展生產、促進增收、按期脫貧。
第三,“拔窮根”。脫貧根本在于“拔窮根”,其中,教育承擔著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使命。所謂“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要想讓貧困地區的青少年掌握知識技能,改變命運,造福家庭,最有效、最直接的就是教育扶貧。萬達職業技術學院建成后每年計劃招生700人,還將擇優錄取50%的畢業生到萬達就業,實現“就業一人,脫貧一家”的目標。
應當說,“企業包縣、整體脫貧”是以強大的企業實力作為支撐的。那么,這個模式可不可以復制?答案是肯定的。在3年多的丹寨扶貧實踐中,“工于細”“成于實”的印跡鮮明。“工于細”,就是調研細、論證細、機制細、配套細;“成于實”,就是心意實、產業實、政策實、作風實。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普惠,成敗之處在“細”與“實”。不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專心致志做到精準滴灌、靶向治療,用“繡花功夫”做好每一件實事,這才是丹寨實踐對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