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在丹寨萬達小鎮開業兩周年前一天,7月2日,社會扶貧創新工作現場推進會在貴州丹寨萬達小鎮舉行。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貴州省委副書記、省長諶貽琴,審計署副審計長袁野,董事長王健林以及黔東南州、丹寨縣主要領導和社會扶貧領域專家學者等出席現場推進會。
雖然看上去,此次會議規模并不大,出席會議的人數不足百人,會議選擇的地點為偏遠的貴州丹寨萬達小鎮——萬達包縣扶貧的核心項目,但這樣一個在偏遠小鎮上召開的小規模會議,所折射出的意義卻意味深長,因為這次會議是全國首次舉辦的社會扶貧領域的現場推進會,出席會議的則是國務院扶貧辦的領導,以及社會扶貧領域知名的專家學者。
既然是首次,其釋放出的信號及示范效應自然會引人持久關注;既然能在丹寨萬達小鎮召開如此高規格的現場推進會,則從另一方面間接印證了丹寨扶貧工作已獲得各方認可。
雖然這是一次規模不大、會期不長的“小”會,但我們若把它放在丹寨扶貧的歷史背景中看,放在當前的扶貧關鍵時期看,放在我國扶貧事業的時代意義中看,則非同凡響。那么,這次會議究竟向公眾傳遞了什么樣的信息?又釋放了多少意味深長的信號?
其一,這是對丹寨扶貧模式的生動梳理與總結。萬達集團從2014年開始對丹寨縣實施整縣幫扶,累計捐款21億元,通過長、中、短期結合的方式對丹寨全面幫扶。4年多來,萬達與丹寨人民共同努力,創造稅收2.7億元,每年拉動丹寨縣GDP增長1.2個百分點。全縣5.65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63%。今年4月,貴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準丹寨縣退出貧困縣。
丹寨扶貧何以能夠成功?其妙處就在于其扶貧模式的創新性與先進性,以及可持續、可復制的特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將萬達丹寨扶貧模式總結為三個特點:一是創新性強。萬達丹寨扶貧與傳統扶貧工作不同之處在于,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區域;不是一個項目,而是一個產業;不是短期行為,而是長期堅持。二是可持續性強。萬達確定旅游產業扶貧是核心,打造以旅游小鎮為核心的旅游產業體系,帶動丹寨不僅實現脫貧而且致富奔小康。三是可復制性強。萬達丹寨扶貧創新的理念、模式、方法可以為社會扶貧提供借鑒。
其二,這是對丹寨扶貧模式的肯定。比如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從全國社會扶貧創新角度,高度肯定了萬達創新扶貧模式,他認為,萬達集團是民營企業參與脫貧攻堅的典型代表,其包縣幫扶是社會扶貧的重要創新,開創了民營企業包縣幫扶的先河。萬達包縣幫扶貫徹了精準的基本方略,立足丹寨脫貧攻堅實際和貧困人口幫扶需求,兼顧貧困群眾短期、中期、長遠發展。他還強調,要對萬達包縣幫扶的好經驗好做法認真總結、大力宣傳,希望更多民營企業向萬達集團學習,參與到脫貧攻堅中來。
貴州省委副書記、省長諶貽琴則從貴州省脫貧攻堅角度對萬達丹寨扶貧給予高度評價。她認為,萬達集團探索出一條可推廣、可復制的社會扶貧新路子,成為全國社會扶貧的典范。一是探索了系統幫扶的新路子;二是探索了可持續脫貧的新路子;三是探索了旅游產業扶貧的新路子;四是探索了企業政府合力脫貧的新路子。
這是來自官方的權威聲音,這是來自官方的高度認可與評價。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多年的辛勤付出終于結出碩果。
其三,這是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動力。當前距離2020年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恰巧還有一年半時間。脫貧攻堅越到緊要關頭,越要堅定必勝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氣的決心,盡銳出戰、迎難而上,真抓實干、精準施策,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這次會議盡管在丹寨召開,但意義深遠,為確保2020年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丹寨已經脫貧,但董事長公開宣稱,丹寨實現脫貧摘帽,絕不是扶貧的終結,按照黨中央提出“摘帽不摘幫扶”的要求,萬達將制定長期幫扶計劃,帶動丹寨經濟發展,助力丹寨致富奔小康。這是負責任的發言,也是有溫度的承諾,我們有理由期待丹寨的明天會更好,更確信中國的扶貧事業必將取得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