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主題公園出現至今已經有100多年歷史,正所謂以史為鑒可知興替,對主題公園的行業發展進行解讀和回顧,在很大程度上也就解讀了全球社會的發展,對正在進行和即將開展的萬達城建設也有著戰略意義。這里,我們按照主題公園的出現、發展和騰飛的不同歷史階段,初步把這個行業的發展劃分為青銅時代、白銀時代、黃金時代,并分別加以簡述,作為對萬達城主題公園前瞻性的思考。
青銅時代:
主題公園的出現(1843-1900)
主題公園最早以游樂園和嘉年華狂歡等形式出現在歐美,是包括大型游樂設施、馬戲團表演 , 輔以各種文化藝術活動形式的公眾娛樂盛會。
在歐洲,1843年哥本哈根出現了蒂沃利花園。丹麥軍官出身的開發商卡斯坦森向國王申請租用遠郊區一塊6公頃大的土地用于建設一個有游樂設施,能夠“讓人民自娛自樂的公園”,這被普遍認為是游樂園的雛形。100多年來,這個公園在自身發展中也帶動了周邊的發展,當年的遠郊區逐漸發展成為新的城市中心。今天,哥本哈根市政府將市政廳搬到了蒂沃利主題公園附近,可見主題公園從一出現就體現出對城市發展的導向作用。
在北美,1893年世界博覽會在芝加哥舉辦。為了在巨大的場地中增強娛樂性,城市規劃師大衛·伯恩漢姆引入了一個叫做”中途娛樂區”的游樂場地,這是主題樂園在美國的第一次亮相。芝加哥世博園規劃初期,伯恩漢姆苦于沒有和埃菲爾鐵塔媲美的地標性構筑物,一個來自匹茲堡的礦山車建造商提出了以鋼鐵摩天輪為亮點的游樂園構想,創造性地用主題樂園豐富了城市元素,并首次將游樂設施融入城市規劃中,開啟了美國的主題公園時代。
白銀時代:
主題公園的發展(1900-1920)
讓主題公園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是美國各級立法機構從1890起年通過的一系列確立8小時工作制的法案 , 其中最為著名的是1916年國會通過的《亞當森法案》。其次,是美國民眾可支配收入普遍增加。此外,軌道和吊車技術的進步,使機械游樂園在美國迅速發展。截至1910年,全美有超過1500個此類公園,遍布在主要城市特別是東西海岸大城市近郊。最著名的包括紐約布魯克林區的科尼島樂園和新澤西大西洋賭城附近的龐塞德萊昂樂園。其中,科尼島曾經在1910年創造了周日單日訪問量100萬人次的紀錄。
然而,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讓大多數游樂園陷入了困境。根據美國統計局數據,到1939年美國游樂園的數目已經由巔峰期2000座以上跌落到250座 , 并在二戰中基本停運,主題公園發展進入休眠期。
黃金時代:
主題公園的發展(1955-2010)
戰后初期,美國政府的重心集中于提供住房安置回國軍人以及通過舊城改造項目消除貧民窟。一直到50年代美國開始國家高速路計劃,加上汽車的普及,讓人們有了更大的活動半徑,主題公園的運行才逐步恢復。但開啟主題公園發展新機遇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退伍軍人回國帶來的人口增加。再就是被美國社會學家上稱為嬰兒潮,新生人口增加需要更多家庭娛樂場所。1920年前興建的游樂園到60年代已經顯著老化,它們多數位于老舊的市區里,其中不少還一度禁止有色人種入園,人們逐漸喪失對傳統游樂園的興趣,期待新一代主題公園的出現。此時,以迪士尼系列為代表的主題公園應運而生,推動了主題公園的新發展。
與過去的游樂園不同 , 主題公園產業與影視產業逐漸形成了共生關系。已經廣泛宣傳的影視故事和角色成為園區的主題,主題公園的體驗和產品成為影視產業鏈的延伸和盈利點。在形式上,為了實現這些主題,首先在園區內增加了主題包裝,強化場所感和角色感;其次是公園內增加了角色扮演和各種演藝活動,以期達到人與人、人與園區環境的互動,讓游客更投入、更盡興。
隨著美國新經濟的發展,經濟和人口重心向西南轉移,北方老工業帶和寒冷地區幸存的室外主題公園通過擴建規模吸引區域外的客源得到發展。以迪士尼為代表的主題公園為實現全年運行,選址于溫暖的亞熱帶地區,逐漸形成了以加州洛杉磯郊區和佛羅里達奧蘭多郊區為中心兩個有全球影響力的主題公園聚集區。
在功能上,隨著技術進步,游樂設備更加復雜,更多的包裝和主題元素賦予傳統游樂園更難忘的體驗和更長的逗留時間,有的還在主題公園外衍生出影視相關產業,為當地提供了高收入的就業機會。在規模上,隨著公園主題性日益突出,規模因此變得更加多樣化,出現了大到200公頃的“迪士尼動物王國”和小到5公頃的佛羅里達“水樂園”,滿足不同主題設置的需要。
這一時期,主題公園的內涵進一步豐富,外延進一步擴展。園區內以兒童型設施、家庭型設施、刺激型設施為主的游樂設備滿足多樣的訪客需求,主題餐飲和紀念品零售收入在一些公園占到了70%。同時主題公園的外延更廣,在一些大型主題園區外,度假區、酒店、公寓、影(劇)院及相關產業設施得到協調發展。